1927年 现代舞蹈先驱邓肯逝世
历史时间:1927年9月14日

  1927年9月14日,法国尼斯的一场车祸夺走了49岁的舞蹈奇 葩--依莎多纳-邓肯的生命。当时她正亲自驾驶着她的马车奔驰, 不幸她的长围巾--她常用的舞蹈道具--被卷入了车轮中,使她受 了重伤而很快死去。

  邓肯是将注释性的舞蹈提升到创造性艺术地位的先驱者,她 主张把舞蹈建立在自然的节奏和动作之上,并应用这种方法表现 作曲家勃拉姆斯-瓦格纳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她21岁时自美国 赴英国,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研究,进一步从本能的舞蹈节奏出 发,建立了她的舞蹈体系,很快风靡全欧。她是在某一天突然发 现自己不穿芭蕾舞鞋却仍能跳舞的,从此将芭蕾的古典技术及其 各种辅助用品丢到窗外,赤脚舞蹈家也从此诞生了。

  邓肯强调说,自己出生在海边,并受到“海浪和风”的巨大 影响。“每当树影婆娑,波涛涌动,雪花飘飘之时,我都会感动 ……感动于微风与轻柔的连结……”而舞蹈是邓肯个人对各种感 官和感情刺激所做出的,她在自己内心将那些未知的精神当作某 种生命的力量刺激出来,并使那种来自虚无的共鸣做出反应。它 在瞬间内将一种情调,无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变成了动 作。她说,她用“灵魂”去工作,大海那博大无边的威风迷人而 神秘,将她的想象刺激到激动异常的地步,这种感觉给予她某种 在肉体上超凡脱俗的力量,某种既短暂又永恒的超越。这使她举 止无畏,她的目空一切的姿态成了她整个生活的象征。

  依莎多纳-邓肯游历了包括苏维埃俄国在内的整个欧美世界, 将舞蹈从人为的技术性限制中解放出来,为尔后的现代舞开创了 新的里程。在她创办的舞蹈学校里,这一切听起来像是世界上最 为简单的事情:

  要用文字加以解释似乎是件非常艰深的事情,但当我站在即 使是最小和最穷的学生们的课堂上说:“用你的灵魂去倾听音乐。 此时此刻,当你倾听的时候,难道没有感到某种内在的自我还在 你的内心深处觉醒吗?---正是这种力量使你仰起了头颅,举起 了双臂,向着光明缓缓地走去”之时,他们却懂了。我以为,这 种觉醒是舞蹈的第一步。

  有关她与邓南遮丶罗丹丶叶赛宁等一系列同时代艺术家之间 的风流韵事人们已经关注得太多了,但人们更应该记住的是她使 现代舞成为可能。这是一种解放而非束缚,所以她将她的盲目模 仿者们批评为“与我的各种思想背道而驰”,而她在临死前所说 的最后一句话是:

  “再见了,我的朋友们!我将要走向光荣。”

  1927年9月14日,伊莎多拉-邓肯围着的长围巾突然卷进汽车 轮子里,飞旋的车轮当场把她勒死。时年49岁。邓肯是当代伟大 的舞蹈家,是舞蹈艺术的伟大革新者,是现代舞蹈的先驱。

  邓肯于1878年5月27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是一位诗人, 母亲是乐师。邓肯降世不久,她一直随母亲生活。邓肯是四个孩 子中最小的一个。这一群兄弟姊妹,从小受母亲熏陶,个个都热 爱戏剧。可是,十分贫寒的家境使她们无法得到正规的艺术训练。

  迫于生计,邓肯很小就开始给附近的孩子们做舞蹈教师。她 和姐姐一起,编创了各种优美的舞姿。她们用舞蹈来表现音乐的 旋律丶诗歌的意蕴和自然风韵。一次在伦敦的公共花园里,邓肯 展示了她优美的舞姿。一位贵夫人发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并把 她介绍给上流社会,作私人表演。这时邓肯的名声已广为传播, 但生活仍旧窘迫。

  1902年,邓肯到了巴黎,她很快名扬整个巴黎。此后,她到 过德国丶奥地利丶匈牙利,还到过希腊。1921年,苏维埃政府邀 请邓肯去苏俄,她满怀喜悦地踏上那片新土,并受到热烈欢迎。 不久,她同苏联诗人叶赛宁结婚。1925年,叶赛宁自杀,邓肯又 旅居巴黎。

  “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这是邓肯的艺术目标和 准则。她从小就反对传统的芭蕾舞,认为芭蕾舞不是“真正的舞 蹈”,她的舞蹈理论深受柏拉图丶尼采丶卢梭和惠特曼等哲人的 美学思想影响,她开创的现代舞具有与传统芭蕾完全不同的豪放 风格,这种风格更属于美国。

  邓肯的舞蹈在欧美红极一时,千千万万的观众为她倾倒。她 因此而被誉为“一代舞后”和“现代舞之母”的称号。

朗朗中文特色栏目 中华文化!
中文天下分支机构 朗朗中文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