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从节气(中国农历的一种区分一年四季的方法)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丶降水丶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所以,中国现代的“植树节”就定在3月12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丶“佳节清明桃李笑”丶“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丶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丶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时节 阳和天气 适合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时值春暖花开,对一般百姓而言,除祭祖扫墓外,也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机。虽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插柳丶戴柳避邪的风俗已不多见,但孩子们逢此时节仍折嫩枝拧皮筒做柳笛吹着玩;大人们则在清明后,扶老携幼到郊外踏青扫墓,借机领略旖旎春光。这正是此节日历经两千多年仍盛行不衰的重要原因。

朗朗中文特色栏目 中华文化!
中文天下分支机构 朗朗中文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